上班族 銀髮族

【體脂肪懶人包】體脂肪如何消除、計算?營養師分享3種降低方法

一個人在體重計上稱重

減肥是困擾許多人的事,除了要求身型、體重外,消除體脂肪是我們不能忽視的行為。體脂肪過高和「三高」有關聯性,要怎麼樣控制體脂,讓我們來了解我們身體脂肪的重要性,及正確的減脂。

體脂肪是什麽?如何計算?內臟脂肪、體脂肪、血脂肪的標準分別是怎麼樣?如何降低體脂肪?以上最常見的疑問,都讓營養師回答你。

體脂肪是什麽?怎麼定義體脂肪?

首先來認識人體 4 個基本組成:肌肉、水分、脂肪、骨骼。人體約有 1/4 的體脂肪,主要分佈在皮下及內臟組織內。

脂肪的存在有其意義:具有儲存及提供能量,可以合成人體所需激素、保護臟器、具有保暖功能等。

當女性體脂率超過 30%,男性體脂率超過 25% 以上,則定義為肥胖。體脂率若沒有控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增加。但當體脂肪儲存過多時就易造成肥胖,但過低對於人體有危害。

肥胖不是單看體重機上的數字,而是以身體質量指數(BMI)搭配體脂率,才能判斷體位(BMI)。

在這裡要給大家一個觀念,體重正常≠體脂肪正常,這必須以體脂率來判斷。在減重過程體脂率若沒有下降,則減掉的可能是水分或肌肉,容易提高復胖的機率。保持均衡的飲食習慣以及規律生活作息,維持正常的體脂率,才能遠離慢性疾病。

 

體脂肪如何來的?內臟脂肪、皮下脂肪、血脂有什麼差別?

雙手捏肚子

體脂肪主要由我們所涉入的食物轉換為脂肪形式儲存。分別有皮下脂肪及內臟脂肪:主要作用有提供熱能、禦寒等;內臟脂肪則可以保護內臟、維持器官運作功能。

內臟脂肪

是危險的脂肪形式。堆積在腹部、內臟的脂肪類型。腹部周圍的脂肪太多,就是我們俗稱的「肚腩」因長得像蘋果也稱為「蘋果型」肥胖。

根據研究指出,內臟脂肪過高會增加三高等慢性疾病的風險。

延伸閱讀:內臟脂肪是什麼?標準、級別、風險、怎麼減一次告訴你

皮下脂肪

附著在皮膚下的脂肪,儲存能量、維持體溫對抗寒冷及避免受到外力衝擊。皮下脂肪易囤積在下半身,以女性而言臀部及大腿部位會明顯粗壯,使其看起來像「洋梨型」肥胖。

血脂

指的是我們血液中的「膽固醇」及「三酸甘油脂」。當血脂過高時,易引發腦中風、心肌梗塞…等疾病。

延伸閱讀:

  1. 膽固醇過高怎麼改善?不能吃什麼水果?原因、標準、正常值一次看懂
  2. 「三酸甘油脂」菜單如何規劃?定義、標準、過高原因、降低方法、保健食品一次看懂

 

體脂肪標準表 | 體脂肪、內臟脂肪、血脂肪標準

男女的身體機能不同,體脂率的標準也不同!女性和男性的體脂率相差 5-9%,可以參考下表。

如果體位(BMI)正常,但是體脂肪超標即是肥胖,是我們俗稱「泡芙人」。身體體脂肪是由所攝入的食物及熱量決定,「攝取過多熱量」是影響體脂肪的主要因素。

吃足且不超過份量是不易囤積脂肪;相反如果每天攝取超過自己所需,多 250~1000 大卡,每周會增重 0.2 公斤~0.9 公斤。

體脂肪標準表:

體脂肪 正常值 肥胖
男生 15-25% 25% 以上
女生 20-30% 30% 以上

 

內臟脂肪標準表:

內臟脂肪:
正常 <9%
偏高 10-14%
過高 >15%

 

血脂肪標準表:

血脂肪 膽固醇 高密度膽固醇 低密度膽固醇 三酸甘油脂
正常 200mg/dL 男:>40mg/dL

女:>50mg/dL

130mg/dL <150mg/dL
過高 200-239mg/dL 男:<40mg/dL

女:<50mg/dL

130-159mg/dL 150-199mg/dL
超高 240mg/dL >160mg/dL >200mg/dL

延伸閱讀:高密度膽固醇=好膽固醇?營養師揭開4個「高密度膽固醇」偏低原因、6個改善方法

 

體脂肪率如何計算?3種測量方式介紹

體脂率是人體內脂肪重量和體重的比例。體脂率(%)=體脂肪重量(kg) ÷ 體重 (kg) × 100。

體脂肪率有不同種計算方式,這邊為常見的 3 種測量方式:

1. Inbody 或體脂機

一般在健身房可以看到 Inbody 儀器,其主要是利用生物阻抗儀器分析計算進而得出體脂肪,來計算體脂率。

2. 利用 BMI 公式計算體脂率

體脂率 = 1.2 x BMI 值+ 0.23 x 年齡 – 5.4 -10.8 x 性別(男性= 1,女性= 0)

注:BMI 值計算公式: BMI = 體重(公斤) / 身高 2 (公尺 2)

例如:一個 52 公斤的人,身高是 155 公分,則 BMI 為 : 52(公斤)/1.55 2 ( 公尺 2 )= 21.6 體重正常範圍為 BMI=18.5~24

3. 使用腰圍計算

男性體脂率 %= (腰圍(cm) x 0.74 – 體重(kg)x 0.082 – 44.74) / 體重(kg) x 100%

女性體脂率 %= (腰圍(cm)  x 0.74 – 體重(kg) x 0.082 – 34.89) / 體重(kg) x 100%

 

為什麼體脂肪會增加?做哪些事情會讓體脂肪增加?

所謂的「肥胖」是我們吃下來過多的熱量時,會在體內轉換為脂肪儲存在體內,有哪些事會讓我們體脂肪增加呢?

一堆三酸甘油脂的食物

  1. 食用過多精緻食物:精緻澱粉類食物會很快被我們的腸胃吸收儲存,易增加體脂肪。
  2. 經常吃零食甜點、含糖飲料:這些額外攝入的點心易無形中攝入過多油脂與精緻糖。
  3. 很常吃高油脂食物:例炸物、速食、加工類食物,油脂含量高的食物,熱量是蛋白質及醣類的兩倍,減脂期間應避免。
  4. 經常熬夜、壓力大、暴飲暴食:心情不好,看到食物就想拿來吃,易造成熱量攝取過多。

 

如何降低體脂肪?體脂肪如何消除?

想要降低體脂,首先要了解飲食是我們的主要攝入來源,有了正確的飲食觀念搭配規律的運動習慣,改變原有靜態的生活模式就能有效降低體脂。

這裡有一個迷思:想降體脂肪,是不是餐餐水煮,不要吃油?答案是錯,飲食是需要攝入好油來幫助減脂的。

1. 飲食管理

選擇以原型食物為主,減少加工食品。可利用原形食物取代零食,例如茶葉蛋、地瓜;避免不好的油脂,例如豬油、酥油、奶油固態性油脂或其食品,這些食物易增加血脂。若想要酥炸口感,可以使用氣炸鍋避免額外添加油脂。

另外,減脂需要攝取足夠蛋白質,避免肌肉分解。肌肉量少會使基礎代謝率下降,容易導致減肥失敗,所以飲食管理不是一味的少吃,而是減少不好的油脂,轉向吃健康的原型食物和蛋白質。

2. 規律運動

均衡飲食搭配運動習慣,對於減重、減脂是最健康且有效的,可以以無氧運動搭配有氧運動,建議一週要有 3-4 天的運動且每次至少 20 分鐘。

3. 改變生活模式

在辦公室上班時,可以選擇走樓梯不搭電梯,或是可以步行、騎腳踏車到目的地,改變原有靜態的生活模式,轉為多活動的生活模式。

 

降低體脂肪的禁忌 | 不能做什麼

想要降低體脂不外乎就是飲食控制,很多人想到減肥,就想要靠節食、甚至是不吃,利用節食減肥是錯誤的方式,雖然能迅速減重,但減掉的是水分跟肌肉,會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,進而可能導致掉髮,皮膚粗糙等等。

當恢復正常飲食後,體重、體態以及體脂肪會比節食減肥前還胖,這是俗稱「溜溜球效應」。所以在減脂時應避免以下行為:

1. 避免節食(禁食)減肥

有些人會想要利用節食減肥,但其實這樣不利于減肥而且可能會造成反效果,原本想要節食減肥卻越來越不健康。

2. 禁止油炸、飲食不均衡、暴飲暴食:

油炸類食物所含的熱量很高,是減肥期間的禁忌,飲食不均衡也容易導致我們暴飲暴食,容易造成體脂肪上升。

3. 避免過量飲酒

四個什錦酒瓶

酒精進入腸胃道很快就被吸收,在體內直接轉換成脂肪儲存,過量飲酒容易造成脂肪肝問題;另外有些含酒精飲料會額外添加糖,在減脂過程應避免。

延伸閱讀:事前解酒藥真的有用?這一種「成分」+4種解酒方法,幫你順利醒酒

4. 少喝水

人體內許多代謝反應都需要水分,當水分喝得少,又以飲料取代時,反而攝入更多的糖分,這樣反而不利於減重。

5. 避免靜態生活

現代人有「能坐就不站、能躺就不坐」的心態,根據研究顯示,靜態生活是現代肥胖趨勢的首要原因,所以應該要培養隨時起身動一動的習慣。

 

可以吃什麼保健食品來調整體脂肪?這3種可以幫忙

1. 苦瓜胜肽

糖友們都知道苦瓜胜肽,其有助於促進糖類的代謝,進而能夠帶動體脂肪的代謝能力,減少體脂肪囤積,亦可調節體內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。

延伸閱讀:【2024營養師整理推薦】苦瓜胜肽的功效、挑選、適用族群及品牌比較表

2. 紅麴

保健食品紅麴的主要作用就是能調節體內的膽固醇,可增強細胞內壞膽固醇的代謝、降低濃度,進而能減少血膽固醇的堆積。

延伸閱讀:【2024營養師整理推薦】紅麴的5大功效及13款紅麴品牌比較表

3. 藤黃果

有研究顯示藤黃果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並減少吸收,調整體脂肪。

 

《照顧好健康》提醒:保健食品只是輔助調整體脂肪,不能全以保健食品來調整,說到底飲食控制和運動還是減重的不二法則喔,保持均衡飲食、規律的運動生活習慣,才能健康的減重。

 

本文專業審查者:施子健 醫師

施子健醫師

現任:恩主公醫院—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、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、教育部定講師

專業資格:

  •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
  • 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
  • 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
  • 腎臟醫學會血液透析訓練班
  • 糖尿病照護網認證合格醫師
  • 戒菸治療醫師

 

加入《照顧好健康》的官方 Line,每週獲得健康新知。

加入好友
 

參考資料:

1. David J. Tomlinson, Robert M. Erskine, Christopher I. Morse, and Gladys L. Onambélé .(2019). Body Fat Percentage, Body Mass Index, Fat Mass Index and the Ageing Bone: Their Singular and Combined Roles Linked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

2. Pawel Macek, Malgorzata Biskup, Malgorzata Terek-Derszniak, Michal Stachura, Halina Krol, Stanislaw Gozdz, and Marek Zak .(2020). Optimal Body Fat Percentage Cut-Off Values in Predicting the Obesity-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: A Cross-Sectional Cohort Study

我有話要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