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族 兒童 孕媽咪 營養食譜 腸道保健 銀髮族

食物中毒定義不只發燒!一次看懂病徵(症狀)、原因、治療、迷思

杯盤狼藉的一盤食物

台灣長期處於氣候潮濕,因此食材上頭的細菌會很活躍,病從口入的機率也很高……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,每當食物中毒事件發生時都會讓國人人心惶惶,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營養師要解釋食物中毒的定義、症狀(病徵)、原因、以及治療方法。

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食物中毒該如何預防及治療吧!

食物中毒的定義是什麼?

食物中毒的定義為攝取到含有病原性微生物、有毒化學物質及其他毒素的物質,通常是吃到腐敗或未妥善處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,而導致身體中毒的情況。

食物中毒又分為:細菌性食物中毒、天然毒素食物中毒、化學性食物中毒這三類,食物中毒會引發腹痛嘔吐等消化道及神經系統的症狀。

要怎麼判定中毒來自於「食物」呢?

台灣衛生單位定義的「食物中毒案件」為: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,即為食物中毒。

 

食物中毒的10大症狀及病徵:發燒、腹瀉、嘔吐……

一個人起床頭痛

依據中毒原因不同會有不同的病徵:

1. 腹瀉

大多數的食物中毒,都有腹瀉現象,經常伴隨著脫水及發炎發燒,無法確實表達不適的老人與孩童,以及本身有腎臟相關疾病的人都需要特別小心脫水造成病況惡化。

延伸閱讀:拉肚子(腹瀉)怎麼辦?如何停止?4招改善拉肚子!

2. 嘔吐

同腹瀉,會有脫水風險,頻繁嘔吐會造成食慾不振、飲食選擇受限,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小心。

3. 腹痛

和腹瀉及嘔吐同樣常出現的急性腸胃炎症狀,會導致強烈的不適感,嚴重影響食慾及休息的狀態,症狀一但嚴重建議立刻就醫。

4. 發燒

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都有機會引起發燒症狀,對於老人、孩童及免疫力不好的人會是一大威脅,如果同時伴有腸胃炎症狀,脫水情況會加劇。

5. 神經麻痺、肌肉鬆弛

常見於「天然毒素」所造成的食物中毒,譬如河豚、毒菇、發芽馬鈴薯等,藏在罐頭裡的毒王「肉毒桿菌」也會造成此類症狀。如果出現眼瞼下垂及言語模糊等神經症狀,務必要儘速就醫,嚴重情況會引發呼吸衰竭,死亡率高。

6. 頭痛

細菌性及天然毒素食物中毒都可能會出現頭痛症狀,發生頭痛若同時有神經麻痺及發冷打顫等症狀,需特別小心。

7. 溶血、急性尿毒症

有些細菌性引發的中毒會有溶血症狀,食物中毒症狀持續三日以上需特別注意,溶血易導致尿毒症的發生,未及時就醫會有較高的風險。

8. 出血

生熟食不分容易出現的腸炎弧菌及飲料裡最常見的大腸桿菌,產生的食物中毒都有機會出現出血症狀,患者會排出血便。

9. 肝腎慢性中毒

常見於化學性食物中毒,通常會有較長的「潛伏期」,肝腎發生異狀時我們也不一定會歸咎於「食物」。此類中毒只能平時多注意食安議題,購買商品時多注意廠商是否有提供相關檢驗報告,天然食物也得注意農藥殘留的問題。

10. 休克

當症狀持續較久或產生出血及神經症狀,就有機率造成休克,因此食物中毒不可不慎,不要認為腸胃一定能自己把毒素排出,腹瀉絕對不是在「排毒」。

 

食物中毒的 3 大原因:細菌性、天然毒素、化學毒素

骯髒的盤子

食物中毒的原因分為三大類型:細菌性、天然毒素、化學性食物中毒

細菌性食物中毒:

大自然中本來就有很多細菌,而細菌都有其活躍的溫度及濕度,如果沒有做好食物的調理及保存,就容易「菌從口入」,像是夏天最常聽到的「大腸桿菌」和調理人員傷口產生的「金黃色葡萄球菌」都是很常見的病原菌,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短則大約 3-4 小時,長則 24-72 小時,因為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,團膳供應通常會要求冷藏保留一個 48 小時的食物檢體,有發生食物中毒案件的時候方能調查分析。

許多人認為只要有「冰」就可以避免細菌性食物中毒,這個觀念不全然正確,自然界中雖然大多細菌都喜歡不冷不熱溫溫的環境,但也有耐寒耐凍的李斯特菌,因此最保險的做法仍是確實加熱,要確保食物中心是熟透的。

天然毒素食物中毒:

常聽到的河豚毒,就屬於天然毒素,很多生物及植物具有保護自己的「毒素」,或是作物在發芽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對人體有害,天然毒素的潛伏期約 20 分鐘到三個小時,很快就會產生症狀,且大多為神經相關的症狀,沒有相對應的解藥,通常都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。

神經麻痺容易引發呼吸衰竭及休克,若是在野外攝取到有毒的植物(例如毒菇),引發運動能力失調也可能造成摔倒及墜落的意外。

想嘗試平常少吃到的食材,除了對食材需要有一定了解外,只要稍有不確定,就不要吃,千萬不要心存僥倖!

化學性食物中毒:

 

金屬類農藥、非法添加物、環境污染屬於此類,依據劑量潛伏期會有很大的落差,有可能幾分鐘就發生急性中毒反應,亦有可能持續累積到好幾年後,才對肝腎產生慢性損害。

台灣前幾年的食安風波和此類有關,為了防止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持續累積,廠商應把關好食物來源及做好相對應的檢驗,消費者亦可定期更換廠牌,分散風險。

 

哪些病菌最容易引起食物中毒?這5種病菌必知

很多問號

民國 70-109 年的資料,前五名為:

腸炎弧菌

主要出現在海鮮內,如果烹調時加熱不完全,或是店家生食保存不當,都有機會菌從口入。

諾羅病毒

與患者共用餐點,或烹調者身上有諾羅病毒,就可能造成感染,需注意烹調前的手部清潔及人員健康管理。

金黃色葡萄球菌

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大量出現在「傷口處」,因此接觸食材時最好戴著手套、帽子,有傷口或膿瘡及咽喉炎的人避免進行食物調理。

仙人掌桿菌

廣泛存於各種環境中,所有食物上幾乎都有此菌,特別是大家常吃的米飯類。

食材盡量要置於 7 度以下或 65 度以上(回溫加熱要夠熱)才能避免細菌滋生,也因此「沒吃完的飯」於室溫中放涼,隔餐直接吃,是很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的行為。

沙門氏桿菌

廣泛存在動物界,烹調環境如有蟲害、鼠害、飼養貓狗鳥類,便容易感染。

此菌也容易附著於動物性食物及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上,烹調時需特別留意生熟食分開(刀具及粘版),維持環境清潔。

民國 110 年,第一名為諾羅病毒,仙人掌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位於第二及第三,以上這五種病菌一直是最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的原因。

 

食物中毒如何治療?多久會好?

專家正在諮詢

首先需要了解食物中毒的病原,再依據化驗結果予以相對應的治療,患者需與其他健康人稍加隔離,避免交互感染。

如何治療?

醫生會依據狀況決定是否開立抗生素,並依據個案症狀予以症狀治療及支持性治療,譬如:嘔吐腹瀉嚴重的話需要禁食一陣子,脫水發燒嚴重者考慮補充電解質。

多久會好?

大部分人發生食物中毒都以輕症(腸胃症狀)為主,但若嘔吐腹瀉超過三日以上未有緩解或更加嚴重,仍建議盡快就醫尋求協助。

「細菌性食物中毒」三天左右症狀就會緩解,依據細菌種類的不同,有些情況症狀會持續到一週,而「天然毒素食物中毒」和「化學性食物中毒」則要依據有毒物質的劑量和種類而定,個體差異較大。

 

要如何預防食物中毒?

用肥皂洗手

可參考衛生福利部提供的「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」

  1. 要洗手:調理食品前後要洗手,傷口務必包好並善用手套,用餐前一定要記得洗手。
  2. 要新鮮:食材本身要新鮮,清洗用水及調理用水也需注意水質乾淨。
  3. 要生熟食分開: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,包括刀具、粘版及容器。
  4. 要徹底加熱:食品中心溫度須超過 70 度,才能消滅細菌。
  5. 要注意保存溫度:不宜於室溫存放過久,保存溫度須低於 7 度才能降低細菌活性。

台灣最常發生食物中毒的場所是「團膳公司」,例如學校午餐、公司桶餐等,建議公司/學校負責人選擇信譽良好之團膳廠商並且定期安排稽查。

除此之外,台灣一年有將近五百件在家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,家庭採購時也要多注意食材供應商是否有提供相關的檢驗證明,自家保存食物及用餐時,記得遵循「五要原則」,才能降低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機率。

 

營養師來解答「食物中毒」常見 QA:

三秒定律真的有用?

時鐘

沒有用。

食物只要落地就有機會接觸到細菌,如果食物本身很乾燥,不濕潤,或許能減少一些接觸病菌的機會,但仍有風險,不可不慎,建議不要遵循「三秒定律」!

掉下去的食物加熱就沒事了?

還是會有事。

加熱可以減少細菌的活性,但無法避免沾染到的其他髒污,建議食物落地就不要吃了。

喝優酪乳可以解毒嗎?

無法。

預防食物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避開中毒的因素,益生菌沒辦法避免壞菌及其他毒素進入體內。

 

延伸閱讀:

1.【2024營養師整理推薦】挑選益生菌的5大觀念及17款品牌比較表

2.【2024營養師整理推薦】家長必看2023兒童益生菌品牌比較表及 4 大挑選關鍵

 

本文由專業營養師審查

照顧好健康

《照顧好健康》由數十位不同領域的營養師協力合作
每月固定上架 10 篇新文章
先由營養師撰寫,再由其他營養師審核
力求所有資訊都專業且正確

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對健康的要求只會更高,資訊正確性也是
如果你認同我們的理念
請把文章分享出去或加入我們的 Line

加入好友

 

我有話要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