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孩子討好自己,發展「不實的自我」

孩子往往會發展出「不實的自我」,創造一個他們認為父母師長會接納、會喜愛的兒女或晚輩。這是一種高超的適應技能,為孩子提供了度過難關的生存資本。但如果長大成人之後(亦即不再有這種必要的時候)還是這樣,我們就可能要付出災難性的代價。在不實的假面底下

父母牽著孩子

【文章來源/天下文化】2019年03月29日

壓抑憤怒的代價

父母太常教孩子不要表達憤怒,因為他們自己就對這種情緒很不自在。孩子要麼沒看過父母生氣,要麼憤怒總是和咆哮、傷害和驚嚇連結在一起。無論是哪一種情況,孩子都要為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感受尋求解決之道。

除非我們正視它、釋放它,否則憤怒永遠不會消散。它化身為被動式攻擊及其他適得其反的行為、習慣、癖性,甚至是疾病。當我們無法管理自己的憤怒,我們就失去了發言權,連帶失去自尊和自信。我們不捍衛自己的界線,不提出自己的要求,反倒讓別人代替我們做決定。沒有誠實就沒有親密,而這樣的我們並不誠實。

不實的自我

孩子往往會發展出「不實的自我」,創造一個他們認為父母師長會接納、會喜愛的兒女或晚輩。這是一種高超的適應技能,為孩子提供了度過難關的生存資本。但如果長大成人之後(亦即不再有這種必要的時候)還是這樣,我們就可能要付出災難性的代價。在不實的假面底下,我們和自己真實的感受越離越遠。我們隨時隨地都像個傀儡,表現出「好男孩」或「好女孩」的言行舉止。

這些孩子長大後,往往成為被動式攻擊界所充斥的「助人者」、「討好者」和「犧牲者」。但儘管這個不實的自我從不生氣,「真正的你」卻必須消化所有受到壓抑的憤怒。把自己的感受藏到不見天日的地方,無異於藏起真實的自己,別人對我們的認識可能就很粗淺、很浮面,因為比較深刻的感受與個性都被我們藏起來了。

對自己的真實情緒感到羞恥

禁止孩子表達內心感受也會養成羞恥感──不僅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,也對自己不知如何表達情緒的不安與困惑感到羞恥。在被動式攻擊者身上,你會發現在各種信手拈來的藉口、理由與防衛背後藏著滿滿的羞恥感。

當人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,心裡就會產生內疚的感覺。當人覺得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,心裡則會浮現羞恥的感受。由於孩子沒辦法把他們的感受和自我形象分開,一旦心裡產生不好的感受,孩子就會得出是他們自己不好的結論。

所以當你犯了錯、能夠糾正錯誤時,心裡會浮現內疚的感覺,而當你把自己視為錯誤、認為是你本身不好時,羞恥的感覺就成形了。或許因為父母看到小孩哭就手足無措,所以父母往往會鼓勵孩子「別哭」。無論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落淚,父母師長都會跟他們說「那沒什麼好哭的」。

未被消化和釋放的情緒,身體會記住

當你陷在被動式攻擊的循環中,面對情緒最自然的反應就是對它視而不見。如果你的心理構造是一根管子,被你棄之不顧的情緒直接從管子另一頭溜出去,不會造成任何傷害,那就不成問題。但人的心理構造比較像是一個膨脹的袋子,除非你正視這些情緒、接收它們傳達的訊息,並加以化解、釋放,否則它們就一直裝在袋子裡。

對某些人(尤其是被動式攻擊者)來說,他們的袋子可能脹得很大。揹著這個袋子可是很沉重的負荷,想想你為此耗費的精力吧!

人體處理有形傷害的方式則直截了當得多,傷口會按照一連串的步驟癒合。假設你割到手,接下來血管就會收縮,以減少失血量,血小板或凝血素率先做出反應,封住傷口不讓傷害擴大。

白血球火速趕來,摧毀細菌或病毒。傷口會痛上一陣子,但不久就會長出新的皮膚細胞,最後傷口癒合、疤痕消失不見。

就跟生理構造一樣,心理構造知道需要做些什麼來療癒情緒創傷。然而,當我們把情緒都塞在袋子裡,療癒的過程就無法展開。而且,傷口潰爛得越久,我們受到的傷害就越多。每當人生中又發生類似的事件,舊有的情緒就會再次浮現、帶來痛苦,設法引起我們的注意,直到我們解決為止。這些傷口想要癒合。然而只要我們繼續壓抑下去,傷口就會痛個沒完。

療癒過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,就是和情緒(尤其是憤怒)共處,傾聽它想告訴你的訊息。接下來,我就是要請你這樣做。相信我,我知道這對陷入被動式攻擊循環的人而言有多困難。但我也知道,如果你不和你的憤怒及其他情緒共處,如果你不把它們從袋子裡拿出來、好好感受一下,並展開療癒的過程,它們還是會回來造成你的痛苦,破壞每一段你試圖建立的關係。

我們能為孩子做的,就是提供一個可以表達內心感受、彼此可以坦言不諱的安全成長環境。這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唯一的辦法。在這樣的家庭裡,孩子不必成天揣測父母的心情,推敲父母真正的用意。

壓抑憤怒和其他情緒的教養方式,只會迫使孩子揹著一袋子的情緒長大成人。更糟的是,他們從沒學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、如何解讀憤怒要傳達的訊息,乃至於如何善用他們從自身情緒學到的東西,來和自己在乎的人建立更深刻的感情。

你不爽 為什麼不明說?

 

本文摘自《你不爽,為什麼不明說?》/橡實出版

 

 

 

你可能還想看:

1. 不只身體健康,孩子更要注意心靈的成長

2. 給小孩吃益生菌好嗎?幾歲可以開始吃?

3. 怎麼教出有禮貌的孩子?「3歲」以前是黃金時期

我有話要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