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族

刮痧的好處、原理和禁忌有哪些?常見QA一次看懂

「刮痧」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常見的傳統治療技術,您或身邊的親友,是否也曾經在夏天中暑或肌肉緊繃不適時尋求過刮痧療法呢?究竟刮痧的原理是什麼?今天就來談談刮痧,以及討論刮痧常見迷思。

刮痧的「痧」是什麼?

以中醫學的角度,「痧」代表體內的氣淤跟熱,氣滯的部位可能會出現發炎、肌肉結節、痠痛或其他健康的問題。傳統上,由中醫使用各種材質(如象牙、牛角、瓷器、玉石等)的刮痧板,刮擦表皮刺激直到變紅,使皮膚浮出紅色或紫色的瘀點——表示此部位存在血瘀或血虛的情況。當疏通經絡,讓滯留的血氣有一條出路,清除瘀血的過程,就可促進血液流動和循環。

 

刮痧好處有哪些?

使用刮痧板在於筋膜、韌帶、肌腱和肌肉,有助於改善循環、減少色素沉著,促進癒合,分解因外傷或過度使用造成的疤痕組織。

1. 緩解疼痛

治療後,通常會感覺到表面血液循環顯著增加,從而導致局部肌肉鬆弛、緩解疼痛、縮短整體治療及恢復的時間,以及減少對消炎藥的需求。

2. 抗炎和免疫保護

臨床試驗表明,刮痧可以刺激血紅素氧化酶(heme oxygenase-1, HO-1)的產生,此為代謝血紅素的一種酵素,可以將血紅素代謝為膽紅素和一氧化碳,HO-1 被認為參與了抗氧化、抗發炎及抗細胞凋亡反應的一部分,有益於免疫系統保護作用。

醫說不通則痛,刮痧舒緩局部氣血不通,對緊張的肌肉有舒展疏通的作用。可緩解頸痛、眼疲勞、頭痛、腰痛等患者的慢性肌肉緊繃。

3. 促進淋巴循環

淋巴系統是免疫的一部份,透過刮痧刺激淋巴,可加速代謝廢物及多餘水分,減少浮腫。

4. 改善停經後症狀

根據研究,每週接受1次刮痧治療的停經婦女,出汗、失眠、緊張、憂鬱、疲勞和頭痛的減少程度,均高於對照組。

刮痧原理是?

刮痧的原理,除了我們已知的活絡氣血,也與免疫反應有關。刮痧用的工具有牛角、玉石板等材質,當刮痧的壓力導致微細血管破裂,並且血液滲入皮下組織時,會形成瘀點和瘀斑。發炎的部位引起免疫反應進行,接著巨噬細胞將紅血球細胞碎片清除,隨後誘導血紅素氧化酶(heme oxygenase-1, HO-1)進行血紅素降解。

HO-1代謝血色素產生膽紅素(bilirubin)和一氧化碳(carbon monoxide, CO),此兩種物質,皆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作用。因此刮痧被認為,有幫助人體免疫功能的好處。

 

刮痧要刮哪些位置?

刮痧部位可依不適情形,選擇相應的經絡或穴道,以背部或頸部肌肉豐厚部位為主,並選擇表面光滑,不要太硬的工具。刮的時候,自頸部上方的風府穴到下方大椎穴,由大椎穴往下會經過脾經、胃經等。其他如頭部、臉部、四肢也都可以進行刮痧療法,建議初學者先請教過專業中醫,或物理治療師指導再自己進行。

刮痧的顏色深淺代表什麼?如何判斷?

不同痧在不同部位代表不同意義。一般來說,皮下組織的顏色反映了「血紅蛋白分解代謝」及其「轉化為膽紅素的不同速率」。以中醫的角度來說,痧代表的顏色意義大致如下:

1. 紅色/粉紅色

輕微經絡阻塞或體質屬偏熱,如中暑時

2. 紫色或黑色

氣血瘀滯較嚴重,容易有身體疼痛情況

3. 無色

若怎麼刮都沒有血色,可能表示此部位處於健康狀態或身體較虛弱

 

什麼情況下需要刮痧?

以下情下可藉由刮痧帶動氣血循環

  • 疲勞、頭暈、頭痛
  • 睡眠不好
  • 輕微中暑時
  • 肩頸僵硬、腰酸背痛
  • 想增加運動表現

什麼情況不適合刮痧?

當存在皮膚破損、腫瘤、急性發炎,或患有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血循環問題、血友病病患患、懷孕期間及兒童較不適合刮痧。

 

刮痧禁忌有哪些?

凝血機制異常及感染性疾病不建議刮痧,且刮完痧後因毛孔打開,盡量避免讓刮痧部位吹風受風寒。

 

常見QA:

Q1.「痧」與「瘀血」有什麼差別?

A:「痧」與「瘀血」差別在於出血量不同,刮痧後微血管擴張,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。

Q2. 臉部刮痧可以天天刮嗎?

A:面部刮痧雖然可以改善血液循環,但臉部肌肉較薄,過度摩擦可能會對皮膚造成不必要的刺激或發炎,因此不建議天天刮臉。

Q3. 刮痧多久一次?

A:每月可進行刮痧 2 至 3 次,一般待痧退去即可再進行,評估是否有任何皮膚腫脹和不適。如果沒有問題,可維持或增加頻率以促進循環。

Q4. 刮痧後注意事項有哪些?

A:不要立即吹風,刮完後若有出汗需擦乾,不要洗冷水澡,可以多喝水加速代謝。

Q5. 一定要刮到出痧才代表有效?

A:刮痧痛不痛其實不重要,只要皮膚出痧或有潮紅就可停止,過度刮痧可能會會拉傷肌肉造成發炎。

 

本文由專業營養師審查

照顧好健康

《照顧好健康》由數十位不同領域的營養師協力合作
每月固定上架 10 篇新文章
先由營養師撰寫,再由其他營養師審核
力求所有資訊都專業且正確

在後疫情時代,我們對健康的要求只會更高,資訊正確性也是
如果你認同我們的理念
請把文章分享出去或加入我們的 Line

加入好友

 

參考資料:

1.Eric Chun Pu Chu,Arnold Yu Lok Wong,Patrick Sim,and Friso Krüger.(2021).Exploring scraping therapy: Contemporary views on an ancient healing – A review

2.Arya Nielsen, Nicola T M Knoblauch, Gustav J Dobos, Andreas Michalsen, Ted J Kaptchuk.(2007).The effect of Gua Sha treatmen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surface tissue: a pilot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

我有話要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