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大腸癌-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篩檢

息肉種類有哪些?什麼叫不會變成癌症的息肉?我們都會去做大腸鏡檢查,但那些檢查數據到底是什麼意思,有大腸息肉就一定等於會得大腸癌嗎?

淺談大腸癌——大腸息肉&大腸癌篩檢

我是文旦,我兩年多前檢查出得了HER2乳癌4期,並且轉移到淋巴跟肺,現在仍然努力的在跟癌細胞抗爭,我不放棄,你也不要!

 

前陣子文旦爸終於去做了健康檢查

說也奇怪

在文旦罹癌之前,文旦爸媽都覺得健康檢查根本沒用

只是在浪費錢

在文旦確診罹患HER2之後

醫生就有提醒家中所有的女性最好都去做乳癌篩檢

因為乳癌是比較容易受到基因影響的癌症

所以在醫生的叮嚀之後

文旦媽突破心魔去做了篩檢

幸好一切平安無事

 

但,文旦爸依然耳朵很硬

死活都不去

文旦爸語錄「什麼都不知道,傻傻的過下去就好了」

直到前幾個禮拜

文旦爸不小心撞到頭送進急診

在文旦與醫生的勸說之下

終於點頭做一次全身健康了

這我能說是因禍得福嗎?

 

全身健康檢查步驟之繁雜

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

其中有一項檢查就是大腸鏡檢查

我們都知道大腸癌是台灣國人發生機率非常高的癌症

而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

在文旦爸檢查完大腸鏡之後

負責的護理人員說:

「有檢查到一顆息肉,已經切除了,也順便切片做檢查,下禮拜來看報告唷~」

可以感覺到一向號稱勇得像牛的文旦爸

有些許的緊張

 

檢查最難熬的不是檢查的時候

而是等待報告的時候

這種心情之煎熬,沒有人比文旦更能夠理解

當天陪著文旦爸去看報告

因為有息肉切片所以需要去掛門診聽醫生說明

在門診外候診的時候

文旦爸光是看著報告上大大的紅字

而且還寫著大腸癌篩檢數值偏高

(核醫)CEA大腸癌

不停的問著文旦說「這是不是就是大腸癌的意思」

畢竟文旦不是醫生,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也不知道

只能說可能是因為有息肉的關係,安慰著文旦爸

 

結果一進到診間聽醫生說明

原來我們都只是自己嚇自己

醫生開了文旦爸的大腸鏡影片就說

「很乾淨呀,你這個是不會變成癌症的息肉啦」

「那數值只是參考用的啦,只要定期檢查不要劇烈變化就好了」

文旦爸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

 

息肉種類有哪些?什麼叫不會變成癌症的息肉?

息肉泛指人體皮膚上或體內的凸起病灶,在胃、子宮、大腸都可能會有,擁有不同的性質,所以並非檢查出「大腸息肉」就等於「大腸癌」

 

大腸息肉依照特性分為三種類:

1、增生性息肉(Hyperplastic polyp

這類型的息肉非常常見,幾乎每個人都會有,越年長跟抽菸的人可能會越多,是屬於癌變機率非常低的息肉,如果醫生有開大腸鏡的影片給你看,你會看到這種息肉的顏色跟大腸本身的顏色很接近,看起來很像路上突起的小坡。文旦爸被檢查出的大腸息肉就屬於增生性息肉,所以不用過度緊張。

2、發炎性息肉(Inflammatory polyp

可以把他想像是大腸內壁受傷然後發炎的一個突起,所以又稱為假性息肉,這類型的息肉也是不會造成癌變的,比較容易發生在年輕族群身上。

3、腺瘤性息肉(adenomatous polyp

腺瘤性息肉是一般認知下最容易惡化成大腸癌的息肉,如果說切片結果是有檢查出「絨毛成分」,越容易有可能病變成大腸癌,所以需要定期追蹤。

 

有大腸息肉就一定要切除嗎?

其實如果不是可能癌變型的息肉,通常醫生也不會說非切除不可,只是說因為很難在照大腸鏡的時候,就看出是高風險型息肉還是一般息肉,所以通常都會切除並化驗。

 

大腸鏡多久檢查一次?

最近在文旦週遭非常流行去照大腸鏡,有些人甚至每年都定期去照大腸鏡,但大腸鏡真的有必要每年都去嗎?

其實你到底需要多久去做一次大腸鏡檢查,要依第一次檢查狀況來評估,如果是被檢查出腺瘤性息肉而且超過3公分大,或者很多顆(大概超過3顆),那就會建議每半年或一年就定期檢查。但,如果是小於1公分腺瘤性息肉,或是其他增生性息肉,那你就是屬於低風險群,可以三到五年再檢查一次就好了,要知道大腸要長出一顆息肉也是需要時間的,文旦爸也是花了五、六十年才長出一顆,所以真的不需要每年冒著風險去照大腸鏡的。

全身麻醉本身就是一個風險,另外使用內視鏡確實是有內出血的風險。

 

癌症定期篩檢是現在很重要的議題

其實文旦會建議如果是完全沒做過健康檢查的人

可以先去做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

往後再定期做一些基礎型的檢查

當然我們都不希望發現什麼疾病

但即早發現即早治療,是我們最重要的宗旨

我有話要說